精华文字版:
李海刚:解读趋势,发现价值,大家好,欢迎来到《极客说》,我是李海刚,坐在我对面的依然是极客网专栏作者朱飞,朱飞你好!
朱飞:海刚好,大家好,我是朱飞!
李海刚:上期内容,我们由阿里与IT时代周刊的互掐,谈到了媒体的媚俗无底线、公关化、黑公关,以及由此衍生的公媒体信力危机和生存困境。说到情深处,我呢也想现身说法,说说混迹媒体圈五年来,我自己的切身感受。
朱飞:哈哈,实战“砖家”现身说法,非常期待。你继续!
李海刚:1、现在很多媒体下沉做公关,我们这种坚持只做内容的媒体盈利阻力和压力同时增加。
2、新闻报道必然涉及一些厂商(客户)的敏感问题,经常陷于两难境地。报道得罪客户,不报道失掉媒体的核心价值。
3、评论性文章经常收到预算不菲的公关要约,硬广越来越没市场的情况下,要不要接受此类要约,内容的底线在哪里,怎样在不作恶的情况下拿到预算,毕竟大家要吃饭啊。
朱飞:针针见血啊,一下子说到媒体人心里去了。我相信,你所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
李海刚:这三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媒体的选则无非以下几点。通过这些年切身体会,也有一些总结
朱飞:看来你对媒体大的生存环境还是有比较深的研究,那你就讲一讲,其它媒体是怎么做的,是怎么转型的呢?
李海刚:嗯,我就讲一讲。
1、 大转型,玩跨界经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大力度发展“副业”。举例:
上报集团涉足地产、物管、演艺、票务、商业印刷、酒店、证券、基金、创投、教育、出租车、拍卖、旅游、度假村、BPO;
广州报业布局房地产、艺术品、副食品、游轮、手游、彩票等;
浙江报业发力房地产、游戏、影视、文化产业投资、教育、文化连锁园、资本运作等;
南方报业进军房地产、会展、演出、艺术品、褚橙、移动电商等;
朱飞:看来啊,他们也在向平台型公司发展。靠媒体把人吸引过来了,然后其它业务也要跟进,最大化影响力变现。
李海刚:嗯,第一点就是不务正业嘛。第二点呢,就是委身利益集团,充当笔杆子。这话说得有点重,但是事实!记者不做记者的事,天天写软文。编辑不做编辑的事,天天做客户内容项目。在科技媒体圈,这已是公开的密秘。内容同质化,水文满天非,高级黑随处可见……
这样的现状,背后的利益集团功不可没,但大部分媒体自己的选择,以及“主流”选择所造就大环境更为重要。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选择的背后也有很多无奈。但一旦做出选择,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最近几年做得风声水起的科技新媒体虎嗅网,其内容因为敢讲、犀利、深度破受专业人士认可。然而,虎嗅已被阿里投资(收编),以后同容还能否完全客观,业界普遍不看好。要知道阿里触手所及的领域几乎覆盖了IT互联网的所有关键领域。
朱飞:又有阿里的身影啊。你所说的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啊。媒体不自爱,怎么让人家来爱你呢?媒体不应一味的屈从厂商,而是应该用自己的内容魅力影响读者和商家。
李海刚:如果说委身充当笔杆子还有些遮遮掩掩,更要拿的是有些媒体已经公开做公关了。公关帮着厂商(客户)做公关、推产品、打市场了。事实上,公关和媒体是两个不兼容的商业模式,公关要对自己的客户100%负责,带了A公司,决不能再带A的竞争对手。并且要尽最大可能,在市场宣传和公关上超过竞争对手。但媒体要保持客观性、中立性和专业性。内容掺水会伤及媒体价值根本。
但当前,为了更好的生存,很多媒体开始做公关,或成立公关业务部,或者干脆专门成立公关公司。其中不乏一些大媒体。由于话题比较敏感,这里就不点名了,人艰不拆嘛!
朱飞:哎,看来,士风日下啊。既作裁判又作球员,对媒体公信力伤害不小。
李海刚:更要命的是,更多的媒体在公关的基础上越来越无底线。甚至运用舆论工具,威逼+利诱,胁迫厂商买单。也就是阿里口中所称的“舆论敲诈”。随着手法花样的持续翻新,对媒体底线的认知,一次次刷新。
近年来,在厂商公关费用逐年上升,以及信息发布门槛大大降低的情况下。专业从事舆论敲诈的团队、公司越来越多。并且,专业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差评师,水军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媒体(大部分称不上媒体)为了达到商业利益,开始不择手段。当前,不可否认,这样的媒体远不只一两家。只不过,有些做得高明些,有些做得低级些。有的在厂商容忍范围内,有的已超出厂商底线。于是,各种“闹剧”就上演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自宫式”发展模式必然走不长远。
朱飞:对呀,毕竟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嘛。我觉得,尽管中国现实媒体环境比较糟糕,但是未来还是会良性发展的。以上种种黑色产业链,国家已开始打压。只是暂时还做不到彻底解决。未来,媒体还是应快回归媒体的本质,才能走得更远。
李海刚:没错,坚持原则,恪守媒体核心价值观。专注优质内容,不跟风,不急躁,忍受暂时的利润下滑,甚至亏损。踏实做事,稳步转型。通过持续创新,逐步走出困境。
这个好像有点假大空啊!但对比以上自宫式发展模式,这样的做法似乎更有前途。只不过,现在我还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朱飞:不说空话,捞干的。说说你的《极客网》是怎么干的?
李海刚:挑战我啊!你挑战我就接招。那我就讲讲,细节很多,不能尽数,只说说内个大的原则性方向。我所运营的《极客网》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几点可以肯定,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1、 恪守媒体核心价值观,坚持不做公关。
2、 坚持媒体的客观性、中立性、专业性。
3、 与产业链种环节参与者深入互动,但坚持原则,保持独立判断。
4、 在不作恶的情况下,实现媒体商业价值与内容价值的平衡。
朱飞:你所讲的4点,我要点32个赞了啊。其实媒体回归公信力,不管是什么要求,而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条件。但是,这个时代,正是很多没媒体,没有这个基础了,所以才显得难能可贵。这也是我坚持的,媒体的本质还是他的公信力!
所谓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媒体本身所具有的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一种内在力量。因为有了公信力,才会形成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接受,才会具备影响力。媒体的本质,是积累公信力和制造影响力,并借此盈利。在一个传媒环境正常的国度,可以说谁掌握了公信力和影响力,谁就将在媒体竞争中处于主导和主动地位,盈利也就水到渠成。
我前面所讲的三种变味的媒体,无疑是与公信力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没了公信力的媒体,虽然也能活下去,但活得很没有尊严,活得很憋屈。如今中国的媒体,自上而下,还有多少具备公信力的呢?“复制内容”满天飞的网络媒体(很多都不能成为媒体)自不细说,就连很多本身出身权威本应具备公信力的媒体,也在一次次的商业屈服中迷失了自己。
李海刚:没错,不过,很多媒体透支公信力,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
朱飞:无奈,这两个字用的很传神啊。的确反应了,当前的困境。嗯,是这样的。中国很多媒体抛弃公信力走入歧途,其实是可以想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本身出身“低微”,难以形成公信力
这一点无需多做解释,看看那些所谓的权威媒体,哪一家是民营的?!就连四大门户也不具备新闻采访权,只能够编辑。在政策收紧的前提下,执意去挑战需要的勇气和耐性可想而知。
2、数字版权无保护,做内容不如做平台
传统媒体与网媒之争,搜狐与今日头条之争,反映的都是在新技术的裹挟下,做内容不如做通道、做平台。再加上数字版权几乎处于无保状态,真正愿从内容扎实做起的又少了一大批。
3、盈利误区,全靠厂商而不是读者
“数字付费阅读,为内容买单”,每当国际公司进入中国推行这样的策略时,就会被一大批“懂行的”痛批不懂中国,必将失败。这是事实,的确在这方面中外公司的鲜有成功的例子,也正是因为这种屈从和将就,导致了中国的大多数媒体只能找广告商埋单,长期为取悦广告商而生,怎么能建立公信力?!
不得不说,即便缺失了公信力,很多媒体目前也能活得很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块市场红利维持不了多久,未来媒体还是要回归公信力本质,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走得远、赚得多、有尊严!借阿里和《IT时代周刊》骂战这个事,如果监管当局能当做典型来严肃处理,或许是对变味的媒体们的一次警醒,有助于这个行业早日回归正轨,回归公信力本质!
李海刚:没错,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新的传播平台的快速崛起,各家媒体的生存压力空前,是为了暂时的利益,放弃尊严和气节,人云亦云,屈服于强势商业力量,苟延残喘,为了活着而死去?!还是着眼未来,在巨大竞争压力下,拒绝诱惑,坚守本真,实事求是,远离舆论暴力,保持媒体最根本的公信力,然后持续创新,浴火重生!还真不那么简单。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市场需要媒体,但绝对不是依附某些利益集团的“舆论工具”。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要想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必需顺应潮流,并迎难而上。必要时甚至需要拿出王佐断臂的勇气和决心。可能会有阵痛,但脱胎换骨之后迎来的是全新机遇和空间。
朱飞:看来你对行业的期望还是非常高的。你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啊,尤其是这一点,市场需要媒体,但绝对不是那些误入歧途,发展畸形的媒体。未来,不管是厂商,还是普通的读者,都会去甄别、挑选有价值的媒体。
李海刚:现在,读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品味越来越高端,对新闻、事件、评论等市场行为和声音的判断越来越准确,对媒体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期待真实的声音,期待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期待实战,有营养、有风骨的内容,更期望自己可以置身其中进行互动。他们对“意见领袖”的需求和期待,远远高于对新闻、媒体本身的需求和期待。这也是《极客网》“科技新媒体意见领袖”的核心利基点所在。
并不是读者要放弃媒体,而是媒体为了活着,牺牲了太多的公信力!所以,未来能活下来的,是那些能坚持原则,不作恶的媒体。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臧克家先生纪念文学泰斗鲁迅先生的一句颇有意味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拿来说当前的媒体也很恰当,有的媒体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媒体死了,他还活着。
在这样的小感叹中,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好。媒体公信力及生存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我们也将持续观察业界新动向,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后续内容。李海刚、朱飞在《极客说》为你解读趋势,发现价值。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