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智商的低下永远超乎你的想像——即使是像知乎这样的高端社区。
前段时间我的日志《支付宝的根性和阿里的焦虑》,在张贴到知乎后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虽然获得了不少的赞同,但是也收到了很多嘲讽甚至谩骂。
没有准确统计,但微博和知乎上的每条评论我都有看,质疑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作者傻逼,担保交易只是支付宝的一小块,支付宝还有快捷支付还有支付宝钱包还有……” 2、“感觉微信支付不安全,买东西这事还是用有担保交易的支付宝靠谱。” 3、“支付宝也在扩充使用场景也在力推手机客户端你凭什么说支付宝不行了。” 4、“支付宝的支付步骤和微信的支付步骤明明差不多,楼主你懂个 J8” 5、“腾讯傻逼,楼主滚艹” 6、“企鹅软文,鉴定完毕。”
我有点搞不懂,这些人到底是脑子不好使还是眼神不好使,你们都看懂我说什么了吗? 因为问题是“如何理解阿里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情绪?”,我的答案都是针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并不是看衰支付宝,更不是对微信和支付宝的未来做判断。
这就好比说,王二傻子有个儿子,最近王二傻子对这个儿子管教得特别严,整天心事重重的。别人奇怪为什么,于是我就分析说因为现在他儿子要考大学了,所以王二傻子很着急。 就这么简单个事,非要理解成我在说王二傻子的儿子今后肯定找不着工作、王二傻子的儿子肯定考不过隔壁张二愣子的闺女……诸位,别放弃治疗行么。
其实阿里的焦虑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移动互联网让整个支付市场放大了N多倍的时候,支付宝的在原来的市场当中的绝对优势,放到更大的新市场当中变成了一般优势。村里的学霸进了北大突然变成一般人了,就这么回事。而且对这个道理理解最透彻的就是马云自己,去看看阿里集团这些年的历史再清楚不过了。
其实微信最近做的什么 1 分钱买友宝的饮料、海底捞支付之类,换成支付宝也一样能做,两者没有本质区别。说微信对战支付宝为时尚早,但确实会给支付宝造成一定压力——而这种压力在 PC 时代根本不存在。
其实 BAT 当中,阿里在市场机会上的嗅觉是最厉害的,也是最擅长自我颠覆的,淘宝之于阿里巴巴 B2B、天猫之于淘宝、支付宝之于淘宝……这些年阿里一直是用老业务来孵化新业务,然后通过新业务来开拓更大的市场。 “余额宝” 很可能会成为阿里未来的主角。
PS:为什么有些人会信誓旦旦我是在给腾讯写软文呢,写软文才几个钱阿,哥真看不上那仨瓜俩枣的。
—————————————夹带私货的分隔线———————————————
这次来说说微信。
对很多人来说,微信现在简直就是一个远比 PC 时代的 QQ 更可怕的怪物,一会撸微博、一会撸游戏分发、最近又开始撸支付和电商。
实话实说,微信我从 1.0 就开始用,一开始是真没看懂这个产品到底想干嘛,后来腾讯还总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云山雾罩、置之四海皆准的胡话,我就更看不懂了。直到微信的 4.0 还是 4.1 来着,微信把朋友圈、新闻推送等功能全部作为可开关的 app,我才明白微信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就如现在大家所知,微信想通过社交这个底层服务,把所有可能的媒体和工具都吸收到自己体内,满足所有人、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需求。
本质上,这是在构建整个移动互联网,这是在抢 Android 和 iOS 两家的生意。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天朝开家公司,然后想把这个公司的收入做到比天朝的 GDP 还要高,这个野心简直突破天际了,
微信的版本迭代也是井然有序,先通过朋友圈和新闻推送让人们养成聊天之外的使用习惯,再开放平台、再公众账号、再流量分发、再打通支付。这个路径的设计和 iPhone 简直一模一样。
整个 2013,中国互联网行业都被这个野心震撼了,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发现微信可以分流自己的用户,应用商店们发现人们可以在微信上发现应用,阿里发现人们可以在微信上买东西,小企业主发现通过微信可以直接点对点服务自己的顾客,百度发现当大家都不再开发独立 App 而是跑去微信建立公众账号之后自己的搜索地位也将受到挑战……
不觉得这一幕很熟悉么?
就在五六年前,地球的另一端有家公司,通过开放用户的关系链吸引了无数开发者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发程序、吸引了无数企业主在自己的平台上建立主页,它几乎改变了地球人相互交流的方式,把全世界的互联网行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它的创始人豪情万丈地宣称要“创建一个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网络” 。
没错这就是 facebook,甚至他们在 2008 年的界面都是向着 Windows 看齐——仿照开始按钮,把所有应用程序的下拉菜单移到了左下角(虽然很快就改掉了)
还记得那会很多人都在惊呼扎克伯格这是要做整个互联网的操作系统的节奏。是的 facebook 当时就是打算让所有互联网上的产品都搭建在自己的平台上,让自己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不再是一个网站,而是成为所有产品的底层。
若干年过去了,facebook 成为了一家千亿美金的庞然大物,但人们再也不会对它感到兴奋,有关它的新闻和评论只剩下四种: “facebook 的广告收入又上涨了” “facebook 的新产品又砸锅了” “facebook 又收购 XXXX 了” “facebook 已经不再酷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有用户、有钱,但没有未来。 其实现在回过头去看,facebook 的平台战略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虽然它把它的帐号和大拇指植入到了中国之外几乎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但面对互联网世界的 windows 这个目标,facebook 几乎始终是原地踏步的,至今为止它的平台上没有产生任何获得巨大成功的产品,最大的亮点不过是个日薄西山的 zynga。
关键在于用户对你这个产品的预期。facebook 折腾了小十年,邮箱、团购、签到、在线文档、新闻聚合、手机桌面…… 到最后人们对它的认知仍然只是个和朋友互动的社交工具,仍然就只是个和朋友互动的社交工具。所以 facebook 搞不好也认命了,折腾到最后,社交网络仍然就是用流量卖广告。
其实,人们的社交行为中本来就会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今天晒一下我买了啥,明天秀一下我吃了啥,后天我搜一下王寡妇喜欢啥……可不是说因为这样,所以社交产品就能颠覆电商了,就能革命 O2O 了,就能再造搜索了。
你看几年前人们提到 facebook 张嘴闭嘴都是改变电商格局、颠覆团购市场、任天堂被打哭、大 Google 都吓尿……
现在的微信多么像那时的脸书阿。单看功能数量,微信已经极度复杂,很多人说到这个问题都会赞叹微信这么多功能和操作,设计上仍然能够保持简单,其实微信这种把繁复化简单的神乎其技,不过是把多数功能极端隐藏的自然结果,换你你也行。随便数一下要使用某个功能要在微信上点多少次(还是在对功能的访问路径完全了解的前提下)就明白了。
如果你真要把自己的产品定位成“生活方式”,那么你会发现,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不是生活。微信在人与人沟通这件事之外做了太多的东西,但这已经不再是一个 App 能够承载得了的了,把功能都暴露出来产品会崩溃,把功能都隐藏起来,人们对于微信的基本认知就不会改变。
留意一下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需要特意弄个教程来教用户怎么使用公众帐号,像《罗辑思维》这样覆盖高端人群的节目都要在每期里用几十秒的时间来一步步地教大家怎么用微信来订阅自己,这景象在连黄口孺子都知道“用户体验”的今天简直滑稽,快和刷机教程有的一拼了好么亲。
做产品做到这程度已经和产品能力无关了。不是说微信设计得不好,不是说张小龙不行。而是在基本的聊天沟通之外,微信的产品,或者说腾讯施加在微信上的压力已经近乎荒谬了,任何一个单一产品都支撑不起这么复杂庞大的期望。
微信是 2013 年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话题,声势之下自然很多人会去尝试和期待,即使它的平台服务烂得出奇,即使目前还看不到真正回报,不妨碍人们对它 “无限的想象空间” 的狂热。
不过,任何不理智的热潮都有褪去的时候,微信仍然是中国目前最具价值潜力的产品,但互联网行业对它的期待和忌惮,恐怕在 2014 年会随着越来越多这种图片的出现而回归理性:

最后对 2014 年做个小预测吧:
1、游戏会成为微信的主要收入来源;
2、支付宝地位稳固;
3、媒体和小企业对公众服务号的热情开始消散,大量公众号成为死号;
4、搜索依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5、微信 6.0 会大幅删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