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勾拿下B轮融资的消息有一个评论很有意思,“就这么一个感觉能用的招聘网站,1.5亿美元多吗?”
这句话点到痛点上了。在整个在线招聘行业中,算上刚刚挂牌的智联,传统三大网站的用户体验和模式在互联网行业的招聘体验中,冠以“不可用”的描述并不意外。铺天盖地的广告、各种模棱两可的招聘需求、海投无效的投递策略,有过几位用过三大网站服务的朋友点评,难用,但为何还是上市了?市值还有20亿美元?因为招聘的市场需求远远没有被达到,拉勾在用户体验上往前走了一步,而企业和应聘者的信息部队称鸿沟依然很大。
解读这个信息,有几点所得:一、如同拉勾对互联网行业招聘需求的深度可用,垂直类招聘特性难以避免,于是才有了最早的前程无忧餐饮好、智联高端人才多、中华英才校招好的说法;二、往前一步是猎头、往后一步有58有传统招聘网站,一同发展的还有Linkedin这样的社交招聘,这个行业很难说一家企业占据绝对大的市场份额;三、招聘行业有着大量的发展空间,但进一步细化对某类需求的满足,又不易于规模扩张。
看了不少谈拉勾1年估值8亿做对了什么的评论,几个创业者多次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守这么长的时间实属难得。这里却想聊聊拉勾下一步的边界可能在哪儿。
首先就是行业限制。如果说拉勾哪儿做对了,就是对互联网行业高人才流转需要的海量真实信息、高效的应聘回馈的产品设计上有很大的改进,包括呈列的方式、社交化的推广宣传、3W咖啡云集的用户基础在这个平台流转了起来。这些改变现阶段最适用的就是互联网行业,而如果想继续扩大规模,扩张别的行业,相对门槛会较高。
在相对限定的人群和行业定位上,怎么做出规模和应聘价值?其实取决于行业规模,边界就是行业本身。
其次是招聘定位。最初了解的拉勾,有点猎头的意思,其实,按照招聘结果收费也的确就是猎头的商业模式,佣金是目标薪水的一个比例。由于3W在互联网行业的积累,要做做小范围的猎头也不是什么难事,而选择了扩大规模后,拉勾走在一个前后不靠的新角色。无论是猎聘还是Linkedin模式都有区别。这里想描述的边界问题,其实是一种变化。现在来说,新模式下,什么招聘信息的展示可持久,这个需要动态调整,拉勾的持久性和规模化盈利还需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就是拉勾的团队能力。快速成长的企业中,团队能力、尤其是创始人能力是企业早期发展的边界条件。拉勾走出B轮是一个好的开始,后面还有海量的问题需要处理,拉勾做对了几件事后,怎么继续做对后面的事就成了今天的课题。
要说比拉勾更看好的,是创始人团队总能做出点什么东西来。就如同自述的内容所提到,现在的创始人团对所做的,不只是拉勾网,而是猎头、咖啡、传媒、孵化器、拉勾,孵化器还有基金。围绕互联网行业人群变现,这也符合该团队的基本定位。
虽然各类融资新闻和公司数据多数有点水分,加上刚刚宣布融资的春雨医生也爆出了高额的融资额,但拉勾的另一个边界条件有所缓解,这就是资金。是否有规模化收入,外围说不好,但从业务模式来看,招聘和电商不同的,正是信息不容易对称,商品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而招聘完人员工资可不能公开标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