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陌陌推出了最新的5.1版本,上线了全新的广告平台“到店通”,一时间“社交始于约炮,终于电商”不绝于耳。
“社交始于约炮,终于电商”这句口头禅似乎成了每个社交网站的命门,社交网站(工具)们总是对电商心生畏惧,生怕它会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但当它们的用户发展壮大并迫切需要商业化时,却又总是不得不面对电商。曾几何时,当小米与微博合作销售米2时,不少专家便开始大喊社会化电商时代的到来,但直到今天,社会化电商也没有形成完美的商业形态,这缘于平衡社交和电商并非是一件容易事。之所以说社交终于电商,是因为融入了电商的社交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但购物终究是一种强需求,当这个需求可以与社交完美结合的时候,社交可能就打开了新的局面。不过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各平台的策略不同,同样导致体验和结果也不同,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做的。
新浪微博——基于数据的电商
作为社交网络的先驱者,新浪微博可以说是社会化电商的最早尝试者之一,但自从阿里入股新浪以来,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商速度加快,急切的电商化进程和阿里的强行插入使得新浪微博成了糟糕体验的代名词。
在PC端,新浪微博的侧栏和底部广告主要是淘宝广告,它们大部分是根据用户在淘宝上的浏览记录而做出的推荐,如果这些推荐是精准有效的,那么它也不啻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化电商形态,但有人反映,女朋友用自己的电脑在淘宝上看看内衣,结果新浪微博上就展示出大批女士内衣,好不尴尬(要命的是这广告你还关不掉)。也有人反映当自己已经买了相机后,新浪微博却还在推送相机广告,而实际上此时它应该展示的是相机的配件广告。
在移动端,新浪微博会在个人的信息流页面中插入淘宝广告(粉丝通)和好友的购买信息。前者基于用户的兴趣、位置等呈现,后者基于用户关系呈现。夹杂在信息流中的销售信息对于社交平台是一种相对自然的社会化电商方式。但问题同样存在,前者所谓的精准呈现其实并不精准,大多数用户收到的都是自己并不需要的产品广告,而后者问题在于好友购买过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这就对其他用户造成了骚扰。 |